江岸区
经济发展
2010年,全区完成生产总值418亿元,同比增长13%,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.84亿元,同江岸区比增长27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1.2亿元,同比增长16%。全口径财政收入59.57亿元,同比增长15%,出口创汇20300万美元,同比增长12%,实际利用外资11700万美元,同比增长15.8%,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40元,同比增长12.2%。
农业
农业生产稳定。后湖乡、谌家矶街全年蔬菜产量50248吨,增长10.4%。畜牧、水产品也有所增长。全年牲猪出栏50787头,增长1.3%;家禽出笼325420只,增长5.8%;牛奶产量2557吨,增长10.1%;禽蛋产量183吨,增长4.6%;水产品产量8441吨,增长3.4%。
工业
截止2010年,全区工业企业近900家,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91家;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67.54亿元,年均增长24%,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2.19亿元,是2005年的3.32倍。全区完成工业投资9.24亿元,年均增长14.4%,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.14%;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.15%。
截止2010年,机电制造、生物医药、节能环保和都市时尚四个行业,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5.68%,其中,机电制造占14.05%,生物医药占6.06%,节能环保占1.06%,都市时尚占14.51%。
服务业
十一五以来,全区服务业快速增长,保持了年均25%以上的速度,其增加值由2005年的103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312.6亿元,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74.8%,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三次产业结构。2010年,江岸区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.6%,产业拉动率11.9%。服务业已经成为江岸区经济结构中的主要支撑力量,财政收入的主要税源,吸纳就业的主要载体,江岸区已经进入服务经济主导的加速成长阶段。
十一五期间,全区现代服务业增速加快,2010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的50%以上,呈现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逐步优化的发展格局。金融业、房地产业、信息服务、专业服务等产业经营规模分别达到57.7、67.5、16.56和11.5亿元。通过大力发展特色路街经济、楼宇经济、园区经济,形成了金融、商贸商务、文化创意、专业服务等一批特色行业,江岸区的现代服务业优势逐步确立。
“十一五”末期,在全区223亿元投资额中,服务业投资达到208亿元,占93%以上。在全区策划入库的143项重大项目中,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达到68项,占47.6%。武汉天地、联想融科城、汉口东部购物公园、竹叶山商贸城、时代广场、民生银行大厦、浙商大厦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相继实施和对外营运,极大地增强了江岸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后劲。
政府指标
江岸区:(12年)GDP:615亿、地方财政收入:50.62亿、招商引资总额:163.40亿、城镇可支配收入:30837元、工业总共产值273亿、商业零售总额465.16亿。
江汉区
经济发展
2012年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67亿元,同比增长12.5%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商业发达246亿元,同比增长27.2%;全口径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125.49亿元和44.63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18%和19%,税收占比达到98%,实现稳中有进;服务业增加值594亿元,同比增长13%;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600亿元以上,同比增长13%以上;招商引资完成101亿元,同比增长52.7%。
第一产业
2012年,全市实际完成园林绿化投资35.55亿元,建设绿地面积750万平方米,建成区绿地率达32.93%,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.19%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.92平方米,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.01%、1.60%和3.44%。
第二产业
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48.5亿元和13.1亿元,分别比2005年绝对值高出16.24亿元和3.9亿元,比2005年增长38.4%和28.6%。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,呈多元化发展趋势。全区规模工业已经形成电子信息、机电一体化、生物医药、纺织服装及包装印刷等产业快速发展格局。工业企业品牌意识增强,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提高。在精品名牌战略推动下,工业各行业一批龙头企业正从区域优势品牌向全国知名品牌演变。
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。江汉经济开发区园区内有信息通讯类企业80余家,占园区企业总数24%,全口径税收贡献率占园区税收总额49%。同时,政务信息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。2005年~2010年,建成江汉区政务网络平台,全区财政支付系统、网格化系统、协同办公系统、通知管理系统、绩效管理系统、工会系统、档案管理系统、计生系统、综合信息采集系统在政务专网开通运行。“TD无线江汉”开始实施,逐步建成面向政府工作人员的“无线政务”系统、面向特殊行业的“无线监管”系统、面向广大市民的“无线生活”系统。“江汉区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”多次获省、市科技进步奖励。年内完成市政府“小进规”(小型企业到规模以上企业)和“工业增加值”两项指标,6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增幅达到11.2%,江汉区被市政府评为“经济运行先进单位”。
第三产业
依托王家墩商务区建设,探索建立票据结算中心。鼓励辖区金融机构加快走出去步伐,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,大力建设金融要素市场,扩大信贷规模,努力打造武汉金融前台服务中心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%,到2015年达到160亿元。
建设武汉航运中心等大型物流企业总部,“十二五”期间,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%,到2015年达到70亿元。
抓住武汉“三网融合”试点机遇,推进数字江汉建设,引进高端知名信息服务企业,发展移动电子商务、新媒体等新兴增值服务。引进国际知名、国内一流中介服务企业,引导进驻品牌楼宇,形成集聚辐射效应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%,到2015年达到60亿元。
依靠现有并积极引进大型商业集团,壮大中山大道、解放大道、唐家墩三大商圈规模,提升经营档次,巩固全市商业中心地位。依托知名商业连锁机构,完善商业网点布局。挖掘传统商业文化底蕴,振兴一批老字号,建设特色商业街区。加快专业市场改造升级步伐,搬迁一批不适合中心城区发展的商品交易市场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现代商贸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%,到2015年达到300亿元。
政府指标
江汉区:(13年)GDP:789、地方财政收入:53.92亿、招商引资总额:161.70亿、城镇可支配收入:31046元、工业总共产值61亿、商业零售总额790.08亿。
硚口区
经济发展
2013年,前三季度,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70.95亿元,同比增长8.9%,绝对额达到合格值进度,全年完成483亿元,增幅9%-10%;1-10月,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上报233.14亿元,同比增长28.8%,全年完成挑战值280.97亿元,增幅24%;第三产业投资上报86亿元,完成全年挑战值;前三季度,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.6%,二氧化碳排放降低3.9%。
第一产业
1984—1987年,全区重点进行经济体制改革。推行经营承包和租赁承包,发展横向经济联合,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,建立城乡经济一体化格局。长丰乡划入区境后,在巩固与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,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28%,农民收入由558元增加到2 230元。
截止2013年全区耕地面积236公顷。农业人口9 199人。
之后硚口区再次调整产业结构,缩小农业所占比例,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。
第二产业
2013年融资72亿元、筹集房源8000套实施拆迁征收,汉西建材片等13个项目拆迁加快,江家墩片等12个项目拆迁完毕,完成旧城及市政工程拆迁95万平方米。
2013年新增和改建绿地130万平方米,建成绿道11.5公里。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改建绿地16.2公顷、新增绿地75.2公顷。张毕湖公园、竹叶海湿地公园启动建设,汉口春天公园建成开放。汉江公园一期33万平方米全面建成,二期清退企业35家、腾退滩地21万平方米。推行环境执法绩效评估,引导社会投入环保资金4100万元。改造和拆除燃煤锅炉151台套,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8%。推行绿色建筑标准,争取节能技改奖励资金613万元,两型创建等工作稳步推进。
2013年完成城建投资30亿元,区级配套投入首度突破3亿元。京汉大道武胜路立交桥建成通车,长丰大道高架桥启动建设,长江大道交付施工断面,江汉六桥拆迁接近尾声,轨道3、6、7号线征收稳步实施。重点加快宜家销品茂、园博园、保障房配套道路建设,南泥湾大道东段、古田四路延长线即将通车,丰华路、建荣路、丰美路北段等道路基本建成,江发路主体完工,解放大道江发路立交等工程抓紧实施。改造背街小巷3.1万平方米、排水管网9公里,完成20个社区绿化提档升级。新建公厕7座、改造公厕63座,旱厕、沟槽式公厕全面淘汰。新增人防工程面积5.1万平方米。
第三产业
2013年开展“百名干部进百企”活动,评选首届百强企业,支持区企业联合会组建房地产、金融、电商分会,硚口区促进政企、银企、企企对接,投资发展环境持续优化。建成市区统一网络审批平台,政务服务不断改进。安排专项资金1.15亿元助推企业发展,为企业提供担保1650万元,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990万元,争取扶持资金3644万元。组建区财源办,加强税源建设、改善征管服务,企业落户实现“一窗办结”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、孵化器面积3.6万平方米。4家企业完成改制,3家企业推进股权分置改革,高曼重工在“新三板”顺利挂牌。企业实力稳步增强,10家企业跻身全市百强、10家企业税收过亿元,分别较上年增加1家。
政府指标
硚口区:(13年)GDP:489亿、地方财政收入:30.70亿、招商引资总额:161.90亿、城镇可支配收入:27963元、工业总共产值143亿、商业零售总额640.71亿。
洪山区
经济发展
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635亿元,按同口径计算增长12%,其中,服务业增加值实现468亿元,增长13%,占GDP的比重为73.7%,比2012年提高0.4个百分点;全口径财政收入92.1亿元,增长15%,区级地方财政收入36.7亿元,增长13%。
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5亿元,增长26%;实际到位区外资金124.2亿元,增长75%;实际利用外资1.47亿美元,增长14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%。
全区公共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达到21.8亿元,增长18%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44元,增长12%。
第一产业
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。规?;亟ㄉ?、农产品深加工有了新拓展;培育壮大了“洪山菜薹”等特色农副产品品牌;建成一批适应现代都市生活需要的观光休闲景点,城郊型农业种养殖功能逐步向都市生态旅游型功能转变,农业综合效能明显提高。
第二产业
深入实施“工业倍增计划”,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9亿元,增长19%。其中,光电子信息、机械制造、医药制品等重点行业增幅均超过10%。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。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7家,新增孵化器2个、孵化面积5.1万平方米,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3亿元,增长22%。洪山被国家工信部授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(软件和信息服务),连续第七次荣获“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”称号。
第三产业
洪山区积极促进创意事业发展。以中国地质大学为中心,已建成鲁磨路地质大学珠宝一条街;拟以黄家湖大学城为中心,建成大学生创业一条街。以武汉大学“珞珈创意园”、“武汉创意产业中心”为重点,北起珞狮北路,南至珞狮南路,长3公里的创意大道正在加快建设,将聚集华中地区最大的出版产业以及表演、设计、软件多媒体设计等创意类型企业,是全省创意企业和人才最为密集的区域。
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。完善以现代商贸、金融、楼宇经济等为主的项目布局,推动商圈建设。群光二期、三期项目顺利推进,总投资60亿元的中建三局雄楚城市综合体开工建设,中铁科工科技大厦已经竣工,璞瑜酒店开业运营。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。40万平方米的武汉创意天地项目进展顺利,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产值180亿元,增长18.4%。
编制完成园区产业发展、生态建设等规划。多渠道筹措园区建设资金33.6亿元,新建南郊路、青菱湖西路等主干道和横堤二路等园区支路,完成10平方公里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,拆除房屋面积64万平方米,二、三期还建房开工面积108万平方米。
与武汉市建设华中地区商贸流通中心相呼应,洪山大力整合商贸资源,加快规模特色商圈发展,已经形成五大各具特色的商圈。
珞喻路商圈:实行街道口地区、卓刀泉地区与鲁巷地区联体发展,促进珞喻路科技产品开发经营,扩大规模,提升档次,发展赛博广场等大型IT产品专卖商场,提高科技一条街电子产品服务功能和辐射力。对珞喻路街面进行立体整治,突出科技特色,提高科教文化品位。
徐东路商圈:完善该商圈服务功能、服务设施。突出发展商贸流通业和公司总部商务。建设和完善特色街、市场群。搞好友谊大道等新建干道商业配套服务设施建设,进一步把徐东路商圈建成武汉市江南片重要的商贸服务中心。
白沙洲商圈:大力发展白沙洲地区现代物流业,发展汽车及零配件、新型建材、农副产品、物流配送等各具特色的专业销售服务市场,“十一五”把该地区建成武汉市重要的物流配送中心与商品集散地。
武汉火车站商圈:按照武汉市建设新火车站的统一规划布局,整合资源,理顺体制关系。配合武汉市新火车站的建设,在和平乡白马洲地区适时发展以服务客流为主体的各类商贸流通业。沿武汉火车站广场周边建设若干标志性建筑和地标性景观,逐步把该地区建成武汉市现代化“窗口式”新型客运商圈。
白浒山港区商圈:配合武汉白浒山外贸码头港区和化工新城建设,在该地区适时启动建设外贸商品、化工产品等仓储物流商圈。建设与化工新城、白浒山港区和阳逻长江大桥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及服务项目,促进东部地区快速发展。
城乡统筹
围绕服务城市,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,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。“洪山菜薹”是金殿玉菜,与“武昌鱼”齐名,其原产地得到控制?;?,示范基地达到8000亩;建设乡白萝卜、天兴洲韭菜发展成为地方风味名吃;严西湖高新技术水产品示范区、汤逊湖名优水产品养殖区、花山、九峰苗木花卉基地生产规模不断扩大。
以推进农村家园建设为重点,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。在24个村实施农村家园建设。完成了11个农村家园创建“五通五改一室一场一化”基础设施建设工作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。
城中村综合改造不断推进。二环线内已有66个城中村列入城中村改造范围。首批28个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基本完成,19个村完成农业户口改登,17个村完成社会保障参保工作,16个村完成旧村湾改造规划编制任务。
政府指标
洪山区:(13年)GDP:635亿、地方财政收入:40.27亿、招商引资总额:127.10亿、城镇可支配收入:30242元、工业总共产值185亿、商业零售总额376.46亿。
武昌区
经济发展
武昌区2012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40亿元,增长12.6%;其中,服务业完成增加值537亿元,增长13%,占GDP的84%。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百亿,达到110.6亿元,增长20%;区级财政收入规模连续第8年居武汉市中心城区首位,达到47.2亿元,增长21%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6亿元,增长19%,规模继续居武汉市中心城区首位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8.6亿元,增长13.5%,规模居武汉市中心城区第2位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.7万元,增长14%,超过GDP增幅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6亿元,增长19%,规模居武汉市中心城区首位。武昌先后荣获中国科技进步先进区、中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、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、中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、中国文化产业工作先进集体、中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、中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、中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、湖北省文明城区、湖北省依法行政示范区等称号。
工业
早在“一五”和“二五”计划时期,国家在武昌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,美国、日本、韩国、香港等地及境内的一批上市企业也来武昌发展通讯、软件、环保等高科技产业,美国PDC公司也正着手在武昌投资大型“城市娱乐中心”项目,武昌正逐渐成为外商投资兴业的热土。内外资的进入,带来了崭新的商业业态,推动了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,提高了城市的外向度,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。新世纪,武昌着眼发展,放眼全球,正着手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以上的500强公司总部区,引进国内外金融、保险、会计师事务所、律师事务所、双语学校、医院及知名企业集团总部入驻,努力建设国际化、市场化的新武昌。
第三产业
2010年银行、保险、 证券等金融业加快发展,武昌区金融机构(网点)总数达到 1297 家。 “武昌·中部设计之都”品牌效应逐步放大,2010 年设计产业完成 产值 117 亿元,年均增长 23.9%。 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加大,建成科技、 文化创意园区 8 个, 集聚企业 216 家。 商贸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, 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持续增加,新增五星级酒店 2 家,2010 年社会 2 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353 亿元,年均增长 14.8%。企业改制取得较大 进展,完成 36 家区属困难企业改制工作,妥善安置企业职工 5800 余 名;投入 1 亿多元资金,解决了 9000 多名区属困难企业职工的养老、 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。
规划实施武昌古城、公司总部区、滨江商务区三大 功能区建设,累计投资达到 300 亿元以上。武昌古城内实施了蛇山南 坡拆建还绿工程和昙华林历史街区、都府堤红色景区、户部巷风情街 区、解放路、粮道街等环境综合整治,启动了辛亥革命博物馆、首义 地下空间、楚望台遗址公园等建设,改扩建了首义广场。公司总部区 新建成和开工建设商务楼宇 56 栋、260 余万平方米,规划面积 1.7 平方公里的东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拆迁基本完成,楚河、汉街及沙湖大道全面开工建设。
政府指标
武昌区:(13年)GDP:710亿、地方财政收入:57.93亿、招商引资总额:243.00亿、城镇可支配收入:30678元、工业总共产值188亿、商业零售总额486.06亿。
汉阳区
经济发展
全区经济保持增长态势。初步核算,全年地区生产总值695.4849亿元,按可比价计算,比上年增长10.2%。其中,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523.3845亿元,,增长9.7%;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72.1004亿元,增长11.9%。全年第二产业、第三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为75.25:24.75,与上年相比,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提高1.31个百分点,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下降1.26个百分点。
财政
2013年实现公共财政总收入82.54亿元,比上年增长16.9%。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3.01亿元,比上年增长25.7%。在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中,税收收入完成27.26亿元,增长26.2%,非税收入完成5.75亿元,增长23.5%。在公共财政总收入中,全年实现税收收入76.25亿元,增长16.5%。从产业看;其中,第二产业实现税收27.71亿元,增长28.1%;第三产业实现税收46.72亿元,增长8.6%。
2013年地方财政支出43.53亿元,比上年增长103.1%。其中,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.56亿元,比上年增长94.1%;教育支出4.98亿元,下降15.9%;医疗卫生支出1.77亿元,增长24.8%;住房保障支出3.08亿元,增长202.8%;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.39亿元,增长73.6%;城乡社会事务支出8.23亿元,增长252.4%。
工业和建筑业
2013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(含武烟及东本二厂)767.54亿元,与上年相比增长20.6%,实现工业增加值(含武烟及东本二厂)503.39亿元,与上年相比增长16.1%,工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达72.4%,对GDP贡献率为61.3%。
2013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79.80亿元,与上年相比增长20.0%;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0.0亿元,与上年相比增长8.7%;实现利润总额10.08亿元,与上年相比增长28.9%。
固定投资
2013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1.09亿元,与上年相比增长25.5%。其中,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30.70亿元,增长7.8%。按产业分,二产业完成68.43亿元,与上年相比增长20.7%,其中,工业投资完成58.67亿元,增长21.4%,三产业完成投资332.66亿元,与上年相比增长26.6%。
房地产业
2013年房地产投资完成265.89亿元,与上年相比增长40.7%。其中,商品房新开工面积316.84万平方米,同比增长16.3%;房屋竣工面积24.84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38.0%。
招商引资
2013年完成外贸出口创汇11882万美元,与上年相比增长13.0%。招商引资成效显著。全年择优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8个,其中,30亿元以上项目7个。全年实现招商引资总额达到171.50亿元,与上年相比增长55.9%;实际利用外资完成29900万美元,与上年相比增长15.9%。
政府指标
汉阳区:(13年)GDP:695亿、地方财政收入:33.01亿、招商引资总额:171.50亿、城镇可支配收入:30223元、工业总共产值768亿、商业零售总额307.09亿。